內容簡單易讀但不淺薄,深入佛教教義的核心,但又沒有用太多佛教的語言,很容易讓沒有宗教背景,或對宗教排斥的人接近。非常具啟發性,對於大部份處於不安的現代人來說,不啻是一帖良藥。
「當下的力量」, 作者 艾克哈特.托勤(Eckhart Tolle),
出生於德國,曾於英國劍橋大學接受教育,
是歐美近十年來最重要的心靈導師與作者之 一。
作者在序中提到,
自己在三十歲前都是處於
極度焦慮不安的狀態中,
並且時常萌生死意(可能是憂鬱症),
在一次無法忍受心靈煎熬的夜晚,
幾乎就要尋死之際,內心不斷出現一個想法:
「我無法再跟自己活在一起了!」,
但卻也忽然意識到,
這個想法有些不對勁:
「我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?」
「如果我無法再跟自已活在一起,
那就表示我是兩個人,
一個是『我』,
一個是我不再想與之活在一起的『自已』;
如此一來那一個『我』才是自己呢?
有了這層體悟,
他似乎發現了比自身這個軀體更加深沉存在的『本體』,
這個本體,似乎有更高層的思維,
且在察覺這個本體存在後,
心中就充滿平靜喜樂的感覺,
似乎找回那個具有神性的『真我』。
作者透過接觸各種靈性典籍及導師
(我想大部份是佛教典籍,書中常引用佛經的文句,
但偶爾也有聖經),
終於明白他所發現的是這些偉大的導師
或典籍所提到的境界(如開悟),
在整理過這些思想並結合自身的體悟後,
將這些自身的想法編彙成冊,並採用問答的形式,
讓人易讀且容易理解。
(譯者 梁永安先生的翻譯功力也讓本書讀來行雲流水)
本書一出版,馬上造成熱烈討論,
衝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,
目前有33種譯本,在美國就有250萬冊的銷售成績。
著名的美國脫口秀主持人 歐普拉,
也大力推薦讚揚此書。
甚至達賴喇嘛也為其背書。
看來真理是很容易被大眾所識別的。
書中的精要在於說明"活在當下"的重要,
強調要時時刻刻將心思專注在當下的每一件刻,
作者用所謂的『臨在(present)』來說明心思處於當下的狀態。
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來說明『臨在』:
「閉上眼睛,試著看看下一個出現在你思緒的念頭是什麼,
就像守在洞口等待蛇出洞一樣」,
我照著做,發現久久腦海中才有思緒澭入。
書中說,在思緒澭入心中前停留的間隙,
就是『臨在』的狀態。
而這個狀態停留越久,
你就會意識到所謂的『本體』
"當你意識到本體,本體就意識到它自己。
當本體意識到它自已,這就是臨在"
書中也有這麼一段描述,
來更進一步說明所體察覺本體的狀態:
"本體不只超越所有形相,
而且還深植於所有形相的深處;
只有當心智靜止下來,
你才會有機會認識它。
當你處於臨在(present),
當你全面且強烈專注、定靜於當下(Now),
即可感受到本體的存在。
重拾與本體的連結,並安注在此狀態之中,
這便是開悟。"
"真正的開悟只是一種自然而至的狀態,
一種讓人感受到與本體合而為一(oneness)的狀態;
它既是你自己,又比你自己更為廣大;
如果感覺不到與本體的緊密連結,就會產生錯覺,
以為人我是分離的,以為人與世界是分離的。"
而所謂臨在的狀態,
不只是在靜坐冥想才能達到的,
而是在日常生活中,時時刻刻皆可感受到的,
比如在走路時、開車時、吃飯時,皆可體悟到的。
也就是腦中不帶任何思緒,
只專注在所做的每一個動作上。
而心理的各種情緒,
如生氣、難過甚至是高興時,
以不帶批判的心情去觀照自己的思緒,
皆可達到臨在且察覺本體的境界。
這也是佛家所說的「如如不動,了了分明」的境界。
舉一個自身的例子:
我很愛游泳,常常在泳池一游就是好幾圈才停止。
當我專注在每一次的划手動作,
心無旁務時(了了分明),
此時會漸漸達到一種『無我』狀態,
那種感覺是相當平靜安詳,
應該就是書中所提到的臨在的狀態。
另外當我們看到美麗的景色,
如壯麗的山川、或浩瀚的星空時,
常常也會有一種喜樂的感覺澭上心頭,
因為此時我們腦中無任何煩雜的思緒干擾,
全神貫注在當下眼前所看到的美景,
此時心中的那個『真我』與萬物有了連結,
因此我們會感動到,並感覺平靜安詳。
但一般人只要離開這個環境,
馬上又被煩雜的心思所佔據,
而修行深的人,時時都能進入『臨在』的狀態。
但我們只要常練習時時當一個『觀察者』,
在自身的情緒浮起時(如生氣),用不帶批判的心思去『觀照』,
就能進入『臨在』的狀態。
"你非附於你身之物 - 你不等同於「思考者」。
明白這件事可以讓你觀察到自我這個實體(entity)。
就在你開始觀察這個「思考者」的那一刻,
一種更高層次的意識就會被啟動。
此時你將明白,
有種超越思維之上的「智性」(intelligence)存在,
它是如此浩瀚廣闊,
反觀思維就只佔其小小的一個部分。
你將發現,
對你來說真 正重要的東西 - 美、愛、創造、喜悅、平靜
- 皆是由這個比思維更高的層次應運而生的,
你開始覺醒了。"
再舉自身的一個例子,我曾經在極端難過,
淚流不止,甚至有點接近大哭的情況下,
在短暫的片刻間,
忽然意識到有另一個『我』在觀察正在大哭的自己,
但只有短短的幾秒,
這種感覺就消失了,
後來才知道這就是佛家所謂『觀照』的功夫。
不過這些道理都是必需親身去體驗的,
其實光看字面上的意義很難去理解,就像書中說的:
"別執著於字面上的意義,
它們只是過河的踏腳石,
一旦過河了,就該拋諸腦後。"
"文字不過是個工具,
它是抽象的,就像路標一樣,
它是指向自身之外"
文字只是指向道理的指標,
如果太拘泥於文字,就會迷失了方向。
光從字面去理解,
很多人會誤以為佛教教義是消極的、出世的,
事實上完全不是。
所以金剛經上說:
「不應取法,不應取非法」,
就是這個道理。
追求真正內在的平和是重要的內在目標,
但不是說就要消極的逃避現實,
也不是說追求外在,
更好的生活品質或是金錢是不對的,
書中也強調,
當內在目標(也就是內心不求他處所得到的喜悅)達成時,
外在的一切好的事物自然也會如影隨形。
(有點像吸引力法則)
"外在目標只在你尚未實現內在目標時才顯得重要。
等到你實現了內在目標後,
追求外在目標將變成遊戲。"
如果生活中的每一項挑戰,
都能當做遊戲一樣輕鬆面對,自然活得更快樂。
書中所傳達的很多道理,
都要親自體悟才有感覺。
就像佛教強調的是『見』而不是『信』,
不會說:「相信我,我就是真理!」,
而是要你親身去見證體悟的。
簡單說,
他不會指著一個箱子說:「裡面有寶石」,
而叫你相信他,
反而會叫你自己去打開箱子確認。
人時常都不是活在當下,
不是懊悔過去,就是煩惱未來,
因此常常不快樂,
把握當下的每一刻,
才能真正的快樂活著。
願每個人看完本書都能有所啟發,
達到所謂『臨在』的境界,
到時就能
『心無罣礙,無罣礙故,無有恐怖,遠離顛倒夢想,究竟涅槃』。
(看這本書可以先看張德芬寫在前面的導讀,
如果還是很難消化,可以先看張德芬所寫的『遇見未知的自己』,
因為據作者所說,這本書是她以本書的主軸精神來寫的一本小說,
既然是小說,當然更容易理解囉)